中山六院“青年文明号”号角吹响
医院动态
阅读:

党有号召,团有行动。创建“青年文明号”活动是我院党建工作和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创号工作作为党建引领团建工作为重要抓手,不断把青年集体荣誉转化为工作优势,更好的践行服务文化,铸造精益医院的先进理念。

院团委始终围绕医院的“十四五”规划目标,将“管理服务于一线,临床服务于患者”的理念贯彻到创号工作中;选派青年骨干出去学习先进经验,邀请院外专家对创号集体进行专题培训,带动一个个集体创建“青年文明号”的积极性。

在今年市(院)级“青年文明号”评审会上,创号集体围绕“如何服务好患者”为创建特色主题进行答辩。各青年文明号集体在创号中充分挖掘极致的专科特色,从如何能真正提高医院的服务水平和质量、加强青年成长路径出发,切实惠及患者。我院共有8个集体获院(市)级“青年文明号”称号,进一步壮大了我院青年文明号的队伍。

(排名不分先后,为拼音首字母排序)

超声科青年文明号

超声科青年文明号现有医护人员28名, 35岁以下青年占比68%,以“医者仁心,守护健康”为主题,以“青年成长,技术提升,服务提升,患者受益”为目标,积极展开“青年文明号”创建工作。

建立医护患沟通交流群,提供优质服务。超声科青年文明号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开通医患微信沟通群,增强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度和满意度,通过不定期发布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表明患者对微信咨询沟通群的服务满意度为94.83%。此次改善行动作为优秀案例在第二届优质服务改善案例中荣获优胜奖。

不畏困难,共同抗疫。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号手们积极参与各项抗疫任务,90后白衣天使,青年号手刘璐护士在医学隔离观察点当起了临时“妈妈”,从未有过带宝宝经验的她一到前线便担起照顾三个5岁以下宝宝的重任。从零开始学泡奶、换尿布、给宝宝洗澡以及安抚宝宝等,在人手不足的情况下,两天一夜只睡了3小时,照顾他们直至安全回家。”尽管刘护士年纪轻轻,却如真正的母亲一般对孩子们关怀备至。此外青年骨干刘一铭医生参与演唱《这样的你我》,唱响医者心声,致敬战“疫”英雄!

坚持业务学习,开展培训及会议交流。疫情期间,线上学习积极调动青年骨干的学习热情。根据不同医生的科研水平在科内开展一周不同学习课程;通过中六星空直播平台,举办了32期精彩的学术分享;并成功举办第七届广州消化道疾病周线上的超声分会“星辉超声”技术交流活动,与各界超人们进行学术交流,线下与基层医院开展4次超声规范化培训巡讲。这一系列的活动,给予了青年医生学习以及展示的机会,充分促进青年医生的成长。

超声科青年文明号将继续保持拼搏奉献的优良作风,发挥青年人的创造力,充满激情,继续磨练本领,为患者带来更优质的服务。

结直肠肛门外科二区青年文明号

结直肠肛门外科二区创建“青年文明号”以来,始终把创号作为凝聚青年、团结青年、带领青年建功立业的有效形式,紧密结合科室工作,35周岁以下医护人员占比85%,是一支年轻且充满活力的团队。

创建服务一流。青年文明号通过实施预住院服务,院内快速康复,院后医随系统随访,做好院前、院中和院后服务,充分保障医疗质量的前提下,病人满意度得到了明显提升,共收到病人赠送的锦旗及感谢信上百人次。

创建专科特色一流。规范化诊治、经肛腔镜外科治疗(taTME)、低位直肠癌保肛门手术及结直肠癌腹部无切口病房是我科的最大特色。目前已应用该技术完成低位直肠癌保肛门保功能手术达600余例,实现了大部分中低位直肠癌患者实施全腔镜无切口手术。科室是中国经肛门直肠癌全系膜切除术(taTME)开创者及推动者。近年通过举办保肛先锋队学习班和taTME神州行学术活动,将taTME技术及NOSES技术推向全国,共举办27期培训班,培训学员348人。

创建管理一流。充分运用预住院系统,在疫情期间极大的方便广州医保及自费患者就医。同时,运用日间手术制度,有效的缓解了病房床位紧张。运营“医随”公众号,自运营“医随”公众号以来,全面纳入科室门诊及住院患者,通过公众号管理预约床位,随访术后患者,加强了患者的粘度和医患的沟通,助力快速康复及加快床位周转率。

“疫”往无前。2020年初,在我国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非常时期,当时身为医政处处长的康亮号长协调全院各部门,科学有序部署防疫工作,确保“零感染”。科室青年号手封福香第一时间驰援武汉,青年骨干罗双灵医生、易蓝铱护士主动报名参加天河区医学观察点医疗工作,坚守了80多个日夜。张兴伟、侯煜杰、胡焕新医生均参加了医院发热门诊。科室外派核酸采样达42人次,派出医生护士疫苗接种点10余人。疫情面前,全号青年服从大局,勇于担当,体现了中山大学医科人的家国情怀。

康复医疗中心青年文明号

康复医疗中心青年文明号现有医护人员35人,35岁以下青年占比85.7%。在号长王于领主任带领下,秉承“全人、全周期康复”理念,以患者为中心,以提升患者的院前、院中、院后一站式最佳就医体验为目标,精湛医术,精准康复,凝心聚力,为患者尽快重返生活,重拾欢笑。

精准化康复,个体化服务。服务对象上至耄耋之年,下至初生襁褓,实现了全生命周期康复;同时将个体化精准化康复贯穿入院前、院中、院后,将服务送到每一张床。在服务内容方面,开展了音乐治疗、漫画治疗等特色治疗服务,用更有趣的漫画和更温暖的音乐,疗愈身心。在环境方面,用米黄墙壁予以温暖感,设计园艺治疗墙,改善卧床患者住院体验。中心青年号手们成立了康复快闪服务队,定期开展康复文娱活动,充实患者住院生活,提高患者满意度。

党建引领团建,公益服务群众。中心号手响应党的号召,彰显号手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参加红色帮扶及援藏、援疆工作。多位同事前往江西南康、福建古田、云南凤庆等地对口帮扶、义诊及红色教育专题培训。青年号手们发挥专业特长,前往周边社区义诊定期组织义诊活动。

疫情防控,冲锋在前。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心向院医院递交请战书,全体号手踊跃报名请战。副号长冯慧婷、唐利华为代表的青年号手们积极参加抗疫一线,前往隔离病房、发热门诊、核酸采集点等,冲锋在前;以号长王于领为代表的团队们为新冠患者和医护人员进行健康管理指导新媒体平台发布,科普累计收听观看超100万人次。

立德树人,温度育人。作为教学医院的青年文明号,中心兼顾党建融合教学,承担中山大学多门公选课,并获得大学MOOC项目建设。2020年康复医疗中心荣获“中国康复医学会继续教育培训基地”。中心是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康复医师基地,每年接受来自各地优秀实习生60余人,进修生40余人,主编、主译、参编全国规划教材和专著近20部。2018年荣获中国康复医学会教学成果一等奖。

科研创新,追求卓越。中心共主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1项,国自然课题2项,CMB项目1项,教育部教学项目3项,省市校级课题多项,着重在慢性疼痛的脑网络机制及神经调控和运动干预的研究,人工智能的康复诊疗系统和物联网康复服务系统的研发等方向研究经费达817万。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青春是用来回忆的。康复医疗中心青年文明号全体号手愿以青春聚力康复,愿患者重拾欢笑。

内镜外科青年文明号

内镜外科青年文明号现有医护人员23名,35岁以下青年占的87%。以“青年与镜同行,爱心守护健康”为主题,将“点燃青春之火,守护患者健康”的创建口号付诸行动,用真诚的服务回报社会。

社会担当,打造“担当型”青年文明号。2019年至今,号长郭学峰主任作为援藏干部和内镜的援藏专家,在援藏期间,为西藏民族大学附属医院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为村民义诊帮扶。号手胡健聪副主任医师作为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对口帮扶惠州市惠州县,开展结直肠癌筛查医疗技术指导;到江西南康、广东汕尾等地进行对口帮扶公益系列活动。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80%以上的号手参与了抗疫工作。

建章立制,打造“管理型”青年文明号。以患者安全,消防安全,执业安全为重点的管理方式,目标是做到安全,有效的服务,平安的工作。不断优化工作流程,管理细则,通过对胃肠镜检查现状分析,及时作出调整,如服用泻药的注意事项修改。

提能强基,打造“学习型”青年文明号。学无止境,科内学习氛围浓厚,每周定期举行科研会,定期进行业务学习。百舸争流,号手积极参与院内外业务竞赛,鼓励号手敢于走出去展示自我,在护理技能竞赛、演讲比赛、讲课大赛、院感知识竞赛等斩获佳绩。内镜外科举办“消化内镜护理新进展研讨班”,将中山六院内镜外科的品牌擦亮。在2021年9月11日,由广东省医学会主办,中山六院内镜外科协办的“首届岭南内镜外科高峰论坛”,为内镜外科带来更高的品牌效益。

患者为本,打造“服务型”青年文明号。内镜外科始终秉承“一站式服务”的理念。门诊患者检查过程,如发现息肉,符合门诊切除条件,即可一站式处理,避免患者二次检查治疗。快捷住院服务方面,实现了当天入院-治疗-出院,突出了日间病房的优势。

科研发展,打造“研究型”青年文明号。在号长的带领下,科室重视新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内镜外科在院内率先有规模地开展内痔内镜下微创治疗术,为患者带来福音。

神经科青年文明号

神经科青年文明号现有医护人员32名,35周岁以下青年24名,占比75%,是一支充满活力、奋发向上的队伍,秉承以“患者至上”和“服务、质量、发展” 为宗旨,注重“人文医学”培养教育,为患者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以青年人为主,培养人才。青年文明号的创建,使科室青年人凝心聚力,积极融入到创号活动中。在环境改善方面,青号成员深入病房,切实体会患者的住院感受,征集每一位住院患者及同事的建议,在安全、便捷、节能等方面进行病房改造。在青年培育方面,科室创建英语角、粤语角等。在服务病患的同时,鼓励青年们多参加技能竞赛及学术交流活动,均取得了优异成绩。

增强文化建设,彰显社会担当。神经科青年文明号在新冠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积极响应国家、医院号召。在李中号长的带领下,号手们各司其职,学习疫情防控专业知识,神经科作为一个特殊科室,住院患者80%为老年患者,生活不能自理,在需留陪护的患者中严格按照规定实行一人一陪、封闭管理制度,这既符合疫情防控要求,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疫情期间,神经科青年文明号10名青年医生、6名护士加入到疫情防控的各条战线中,其中梁理利医生、赵江佩医生、朱青青护士均获得“中山大学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

临床工作相结合,提高效益。创建活动围绕着医院及科室的发展开展工作。神经科青年文明号在封闭式管理的情况下为行动不便、病程长的老年患者组建志愿义剪服务队,利用业余时间为患者剪头发,得到了患者及家属的一致好评,并被羊城晚报、广州日报等媒体报道。疫情期间,家人不能探视的情况下,针对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患者,号手们本着“患者为先”的理念,耐心地为患者解决问题,有效的提高了患者住院满意度。

药学部青年文明号

药学部青年文明号现有药师72人,35岁以下青年占比72.22%,是一支朝气蓬勃的药师团队。以病人为中心,提供优质的药学服务,展现药师专业技能与素养,在综合管理、岗位文明和岗位技能等方面创新地开展特色工作。 

 优化服务体系,落实便民措施。药学部青年文明号立足岗位,优化服务体系,制定系列便民措施:号手们自觉使用文明用语,设计取药指引标识,为特殊患者提供优先服务,提供24小时窗口服务和电话咨询服务,建立微信公众号用药咨询,把常见问题整理成用药知识手册和拍成科普视频供患者及家属学习。

注重业务学习,提高业务水平。青年号手围绕医院药学工作重点及各药房工作特点,认真准备业务学习内容,轮流授课,优势互补,拓展知识面,提高科室整体业务水平。结合科室部门多、人员较分散的特点,采取了“总-分-总”的学习模式,建立了一套培训、学习、考核、激励等管理措施提高学习效果和实际应用能力。 

加强学科建设,重视人才培养。药学部作为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哨点机构和临床合理用药示范基地,制定专项药物临床使用指南或原则,起草审核标准及专家共识,在药物安全性监测、精准用药、慢性疾病管理与宣传教育等方面进行积极开展与促进。药学部按照“送出去、引进来”的人才培养理念,择优选派骨干青年进行进修培训,不断优化人才梯队和架构。

创新服务形式,推动科普惠民。药学部加强科普药师队伍建设,组成20多名药师组成的科普视频组、文章组、宣讲组、审核组团队,以公众号为载体,发布安全用药科普文章和短视频,从患者实际出发,科普安全合理用药知识。药学部基于群众科普调研需求,开展“安全用药科普同行”系列主题活动,走进社区、小学、老人院等地方进行安全用药科普。

药学部以青年文明号为抓手,以患者满意度为标准,进一步完善服务机制,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药学服务,让青年药师在行动中发挥优势,贡献力量。

肿瘤中心青年文明号

肿瘤中心青年文明号是以肿瘤内科一区、二区以及放疗科共同创建。现有医护人员124人,35周岁以下青年110人,占88.17%。中心始终恪守“守真”院训,怀揣“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以精益求精的的医疗技术、仁心仁术的医风医德、无微不至的护理关怀,为每一位患者提供最优质的医疗服务。

中心青年文明号极力推动科室优化服务流程,同时建立以线上、下相结合的模式开展每月患友会,设立远程会诊平台,逐步形成区域协同、信息共享、服务一体、多学科联合的医疗服务格局;同时为肿瘤患者创建了舒缓驿站,定期组织社会义诊,参加志愿者服务等。

今年5月,德尔塔变异株突袭广州。作为医政处处长、中心号长邓艳红,被任命为医院防控的“总协调”,因外伤骨折的她驾着轮椅穿梭在医院的各个角落,协调全院抗疫工作,除了承担繁重的临床诊疗工作,还需要完成政府的外派任务、布置院内防控、保障正常医疗秩序等工作。每天持续工作至凌晨的她,用实际行动激励和鼓舞着青年号手。

在这次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中心青年号手纷纷主动请缨支援医院各个岗位。6月以来,派出核酸采样支援人员60人次,采样量达16000次,涵盖广州市天河区员村街、白云区江高镇、东莞市、中山市等地区;派出26人次协助政府疫苗接种,疫苗接种量达5万人次。最高纪录一天同时派出了30人支援核酸采样,占比全中心职工的40%。

7月8日,我院与云南省凤庆县红塘村以视频连线形式开展了健康科普讲座,肿瘤中心青年号手陈海洋医生就野生毒蘑菇中毒症状以及相关的处理原则进行了深入浅出的科普讲解。作为医疗战线上的党员,用特别的方式守护当地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重症医学科青年文明号

重症医学科青年文明号结合医院工作特色,以“青年文明号”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现有医护人员56人,35岁以下青年有44名,占全科总人数的78%,是医疗战线上一支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而著称的青年集体,有一股团结、积极向上的精神。

ICU是一个高危科室,危重病员多、病情变化快、抢救频率高、医护工作量大。为了适应医疗发展的需求,提高科室抢救应急能力,青年文明号陆续选派医护人员外出进修培训,开展了鼻空肠管置入、PICC、桡动脉穿刺、无创机械通气、微量泵量化治疗、CRRT等护理技术,同时还为开展IABP急救技术、重症超声做好了准备。使抢救技术与应急能力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上了一个新台阶。对于重症胰腺炎、肠瘘、严重腹腔感染、坏死性筋膜炎、重症肺炎、ARDS的抢救成功率也大大提高,在整个医疗行业内都处于领先地位。 

面对新冠疫情,科室两条战线作战,号长杨春华主任,青年骨干陈雷、毕诗敏、孙小玉、刘贺芳5人第一时间驰援武汉,所在医疗队获得湖北省“工人先锋队”称号、湖北省委省政府“援鄂最美逆行者”。同时,留守科室的人员在人员紧缺的情况下,坚守岗位,吃苦耐劳,为医院各科室保驾护航。集体获得2020年度中山大学“女教职工文明岗”、2020年度医院先进集体。号手张晓菲在教学方面表现突出,获得医院教学先进个人。2019年以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发表高水平文章2篇,国内期刊2篇,2020年较2019年明显进步,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发表高水平文章7篇,国内期刊2篇;且申请到科研基金4项。  

创建“青年文明号”活动,给ICU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双赢”,“双新”,“双升”,严谨、快速、高效、优质的服务,是我们工作的目标。全体医务人员在创号道路上,齐心协力,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使“青年文明号”在建设中,绽放出更加迷人、绚丽的风姿。

“青年文明号”的创建,推进了人才的培养,使广大青年在参与医院的建设和践行服务文化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青春的责任和青春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