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腾讯新闻报道,广东一名男子因生食贝类出现发热、全身肌肉酸痛等不适,抢救无效死亡。医院诊断该男子的死因为“创伤弧菌败血症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寇秋野介绍,创伤弧菌又叫海洋弧菌,是一种在热带、亚热带海岸环境中自由生活的细菌,也存在于海鲜当中,以贝类多见如牡蛎等。据介绍,创伤弧菌可以通过食用被细菌污染的海鲜或者是伤口暴露于港湾水体或职业性创伤而感染。常见的有渔民、牡蛎剥壳者等发生职业性创伤。
肝硬化和其他慢性肝病、血色素沉着病及免疫缺陷者(由其他潜在疾病或药物治疗引起)的患者,是感染创伤弧菌后发生败血症的危险人群。“这些高危人群在摄入生的或未煮熟的贝类后,可在12小时至3天内发病。约三成患者就医时出现休克,或入院后12小时内出现低血压。近八成的患者有特征性的大疱状皮损,患者经常出现血小板减少症,并常见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迹象。此外,超过一半的病人会死于原发性败血症。
创伤弧菌感染的病情轻重不等,从轻症、自限性损害到进展迅速的蜂窝织炎和肌炎。“伤者感染创伤弧菌后,约3~4小时伤口就会红、肿。对于一些免疫力低下的人群,还会导致组织溃烂坏死。若不及时有效处理和治疗,很快就会引起败血症甚至导致死亡。” 寇秋野建议:如果体表有伤口的人群,夏秋季要尽量避免游泳;在处理海鲜时,要尽量带手套;贝类要煮熟才可进食。
在11月3日(今晚)18:00,TVS1广东经济科教频道《经视报告》栏目将专访我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寇秋野,为大家将讲讲创伤弧菌的感染及预防。
敬请届时收看哦!
专家介绍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 寇秋野 副主任医师
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从事外科危重症管理工作10余年,在外科危重病人围手术期管理;危重病人血流动力学及氧代谢管理;脓毒症的基础与临床;危重病人血液净化治疗等方面有一定的建树。
现为现为广东省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委员,广东省医师学会重症医师分会委员,广东省医院管理学会危重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广州市医师协会危重症医学医师分会常务委员, 广东省肠外肠内营养学会重症营养学组副组长,广东省医学会循证医学分会委员。
主持及主要参与省级以上科研课题6项,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论文曾先后四次在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年会上获奖(二等奖2次,三等奖2次)。参编著作5部。《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通讯编委,《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审稿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