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职称
职位
诊时
博士,脊柱外科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卫生健康技术推广应用专家,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数字医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学会脊柱外科分会颈椎学组委员。
擅长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脊柱骨折的微创手术治疗;脊柱侧弯、后凸畸形的矫形手术治疗;脊柱感染手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继发脊髓功能障碍的手术治疗。
(1)工作经历:
2005.7-2006.8 广州市胸科医院,骨外科,医师
2011.7-2012.6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柱外科,医师
2012.7-2013.10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脊柱外科,医师
2013.11-2016.2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脊柱外科,主治医师
2016.3-2020.12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脊柱外科,副主任医师
2021.1-2021.5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脊柱外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2021.6-至今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脊柱骨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2)学术任职:
国家卫生健康技术推广应用专家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数字医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华裔骨科学会骨科康复专委会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脊柱外科分会颈椎学组委员
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脊柱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3)从事的主要研究方向及其特点和意义、开展新医疗、新技术等情况、国内所处的学术地位:
在脊髓损伤相关的免疫学研究具有丰富的经验。于2009-2010年作为中山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赴日本福井大学医学部骨科从事科学研究,师从日本脊柱外科专家Hisatoshi Baba教授与Kenzo Uchida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脊髓继发性损伤的炎症反应机制及药物治疗。在日本留学期间,已熟练掌握脊髓损伤的动物模型,建立了免疫荧光和免疫电镜方法观察HMGB1在脊髓损伤中的释放来源、作用靶细胞和相应受体,研究了TNF-α抑制剂在脊髓损伤中的治疗作用,掌握了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基本实验技术。围绕此模型进行了炎症因子阻断、损伤相关基因的分析、细胞凋亡等一系列研究。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013年-2015年)1项,在该项目的资助下,通过HMGB1阻断、液相芯片、组织化学染色等技术,明确HMGB1在脊髓损伤中的致炎作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21年-2024年)1项,在该项目的资助下,目前HMGB1条件性敲除(cko)小鼠已经在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实验中心繁殖,针对HMGB1 cko小鼠的脊髓损伤研究是国内先进的神经免疫学研究,针对HMGB1 cko小鼠的神经免疫状态与社交行为的基础研究是世界前沿的神经免疫学研究。骨科纳米新材料的研发已发表在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影响因子8.758分),该纳米新材料今后将应用于治疗骨质疏松、骨缺损等骨科疾病,学术价值属于国内先进水平。
在临床手术方面,每年完成约250台脊柱手术,其中4级手术超过80%,涵盖颈椎、胸椎、腰椎各种常见疾病的手术治疗。擅长脊柱畸形矫形,尤其是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弯、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擅长颈椎病、上颈椎畸形、颈椎后纵韧带骨化、胸椎黄韧带骨化/后纵韧带骨化、脊柱感染(结核)等复杂脊柱疾病的手术治疗,对于骨质疏松相关疾病的诊疗有深刻见解,擅长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显微镜/椎间孔镜下颈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等脊柱微创手术。积极推动脊柱感染、多发性骨髓瘤的MDT诊治。针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的病因学展开生物信息学(全基因、Atac-seq、RNA-seq、转录组等)研究,学术价值属于国内先进水平。
(4)个人荣誉:
2020年度广东省家庭医生协会岭南名医(骨科)
2020年度羊城晚报岭南好医生
(5)学术专著:
脊柱创伤,参编,2013.05,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ISBN:978-7-5381-7873-9。
EMORY脊柱外科技巧图解,参编,2021.04,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硕士生导师,医学博士,脊柱骨科副主任医师
研究方向:
脊髓损伤的临床治疗与神经免疫学研究
骨科纳米新材料的研发与应用研究
特发性脊柱侧弯的临床治疗与生物信息学研究
神经免疫与社交行为的基础与应用研究
临床专长:颈椎病、上颈椎疾患、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骨质疏松脊柱骨折的微创手术治疗;后纵韧带骨化、黄韧带骨化、脊柱椎管内肿瘤的显微镜下手术治疗;脊柱侧弯、后凸畸形的脊柱矫形手术治疗;脊柱结核等脊柱感染手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继发脊髓功能障碍的手术治疗。
国家卫生健康技术推广应用专家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数字医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华裔骨科学会骨科康复专委会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脊柱外科分会颈椎学组委员
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脊柱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在脊髓损伤相关的免疫学研究具有丰富的经验。于2009-2010年作为中山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赴日本福井大学医学部骨科从事科学研究,师从日本脊柱外科专家Hisatoshi Baba教授与Kenzo Uchida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脊髓继发性损伤的炎症反应机制及药物治疗。在日本留学期间,已熟练掌握脊髓损伤的动物模型,建立了免疫荧光和免疫电镜方法观察HMGB1在脊髓损伤中的释放来源、作用靶细胞和相应受体,研究了TNF-α抑制剂在脊髓损伤中的治疗作用,掌握了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基本实验技术。围绕此模型进行了炎症因子阻断、损伤相关基因的分析、细胞凋亡等一系列研究。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013年-2015年)1项,在该项目的资助下,通过HMGB1阻断、液相芯片、组织化学染色等技术,明确HMGB1在脊髓损伤中的致炎作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21年-2024年)1项,在该项目的资助下,目前HMGB1条件性敲除(cko)小鼠已经在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实验中心繁殖,针对HMGB1 cko小鼠的脊髓损伤研究是国内先进的神经免疫学研究,针对HMGB1 cko小鼠的神经免疫状态与社交行为的基础研究是世界前沿的神经免疫学研究。骨科纳米新材料的研发已发表在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影响因子8.758分),该纳米新材料今后将应用于治疗骨质疏松、骨缺损等骨科疾病,学术价值属于国内先进水平。
在临床手术方面,每年完成约250台脊柱手术,其中4级手术超过80%,涵盖颈椎、胸椎、腰椎各种常见疾病的手术治疗。擅长脊柱畸形矫形,尤其是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弯、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擅长颈椎病、上颈椎畸形、颈椎后纵韧带骨化、胸椎黄韧带骨化/后纵韧带骨化、脊柱感染(结核)等复杂脊柱疾病的手术治疗,对于骨质疏松相关疾病的诊疗有深刻见解,擅长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显微镜/椎间孔镜下颈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等脊柱微创手术。积极推动脊柱感染、多发性骨髓瘤的MDT诊治。针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的病因学展开生物信息学(全基因、Atac-seq、RNA-seq、转录组等)研究,学术价值属于国内先进水平。
2020年度广东省家庭医生协会岭南名医(骨科)
2020年度羊城晚报岭南好医生
擅长脊柱畸形矫形,尤其是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弯、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擅长颈椎病、上颈椎畸形、颈椎后纵韧带骨化、胸椎黄韧带骨化/后纵韧带骨化、脊柱感染(结核)等复杂脊柱疾病的手术治疗,对于骨质疏松相关疾病的诊疗有深刻见解,擅长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显微镜/椎间孔镜下颈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等脊柱微创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