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筑学者梦,守医者心
在第六届“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
我院认定首批研究型医生15人
他们用研究的眼光扎根临床
“勇担健康使命,铸就时代新功”
以下是他们的获奖感言
一起来看看吧~
(按姓氏拼音排序)
邓艳红:满足患者需求是创新研究的原动力

医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作为中山大学附属医院的医生,推动医学进步是我们的使命。我的专业是消化肿瘤的药物治疗,这个领域成果虽多,但总体进展缓慢。
临床诊疗的过程中,我常常面对无法满足患者需求的情况,这些需求恰是我做医学研究的最大动力。常规诊疗过程中,我时常思考这些临床难题的发生机制和原因,思考每个治疗阶段是否存在更好的策略,而后用科学的方法佐证新疗法的疗效与可行性,进而尝试推动这个领域的进步、相关指南的更新。
此次获评“研究型医生”的称号,将鼓励我在研究型医生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努力培养更多优秀的研究型医生。
专家简介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院长助理、肿瘤科主任,中山大学医学院肿瘤教研室主任。
科研成果:专注于消化道肿瘤药物治疗,主持开展的全国多中心研究3次获得在肿瘤学领域国际最高级别会议ASCO进行口头报告的机会。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的身份,在J Clin Oncol、JAMA、Lancet Oncology、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等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他引超过3000余次,H指数30。主持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3项,广州市民生攻关项目等;作为第一发明人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国家软著权1项;开展及参与的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奖2项,广东省科技奖2项。
医疗专长:从事消化道肿瘤诊治工作20年,擅长结直肠癌、胃癌、食管癌、小肠癌等消化道肿瘤的精准治疗、新药治疗。
范新娟:只要锲而不舍、笃定心思,一定会有收获

非常荣幸被评选为研究型医生。从临床中凝练科学问题,开展学术研究,从发现疑难到探究本质,最终服务患者,是我作为一名临床医生一直坚守的信念。十五年前,我们团队在老师王磊教授的带领下踏足放射性肠炎研究领域。十五年的时间里,我们研究发现,放射导致的DNA双链断裂是一把双刃剑,它不仅能够杀死肿瘤细胞,对正常肠道的照射还会引起放射性肠炎。通过这些研究,我们不仅明确了该疾病的发病机制,还为临床诊疗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保障。当然,这十几年的研究工作中,我们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困难并不可怕,只要我们锲而不舍、笃定心思,一定会有收获。未来我将不忘初心,恪守“守真”院训,临床为本,持续研究,为医学发展贡献力量。
专家简介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病理科副主任。“中国杰出病理青年医师”奖获得者。
科研成果:主持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专项等。发表高水平论文20余篇。
医疗专长:从事病理及分子病理的诊断、教学与科研工作近20年,主要研究方向为辐射损伤与修复的分子机制,及其临床转化。
何晓生:研究型医院的建设离不开研究型医生的培养

国家近期提出建设研究型医院的目标,探索医院如何高质量发展。研究型医院的建设离不开研究型医生的培养。在我看来,研究型医生是兼备出色科研思维与临床实战经验的综合型医生,最终目的是更好地服务患者。
科研思维不仅仅局限于基础研究,更重要的是在临床实践工作中发现问题,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方法。我于2000年步入神圣的医学殿堂,宣誓立志成为一名好医生。毕业后从基础抓起,从观察和照料每一位患者、记录病程、做好基本操作等方面培养自己作为一名医生的基本素养。在医师逐渐成长为主治医师的过程中,自己的视角出现转变,也逐渐遇到一些尚未解决的临床问题。比如,去思考为何同为息肉患者,仅有部分会进展为肿瘤甚至是癌。经过研究发现,息肉也需要分类,不同类型的息肉其预后也不尽相同。扎根临床后才能具备相应的科研思维,未来我仍会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专家简介
博士、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哈佛医学院麻省总医院博士后。中山六院结直肠外科六区主任。
科研成果:以第一作者(含共一作者)或共同通讯作者分别在Gastroenterology、Medcomm、EBioMedicine、J Crohns Colitis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成果被美国NCCN指南、欧洲ESGE指南、欧洲ECCO组织炎症性肠病外科处理指南等多部国际权威指南所推荐,同时编入美国ASCRS结直肠外科教科书。主持广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1项(100万)。
医疗专长:致力于结直肠肿瘤筛查研究,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结直肠肿瘤筛查和干预技术研究”项目的骨干成员。自2005年起从事胃肠道疾病的临床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结直肠肿瘤及炎症性肠病的规划化诊治及防控,特别擅长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胃肠早期癌微创治疗、胃肠肿瘤术后并发症的处理等。
康亮:让患者获益,这样做出来的研究才有价值

经常会有人问临床医生到底要不要做科研?我认为这是必须的。
做科研一方面能将个人或团队的经验分享给更多人,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参考;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去发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它,最终达到预防或治疗疾病的目的。
临床医生无论是做临床研究还是基础研究,都要从临床问题出发,经过科学论证最终解决临床问题,让患者获益,这样做出来的研究才有价值。
专家简介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副院长。
科研成果:近年来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高水平文章收录50余篇,参编参译著作10部。主要研究方向为胃肠道肿瘤的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各种胃肠道疾病包括炎症性肠病,腹膜后、盆底肿瘤以及痔、肛瘘、肛裂等肛肠良性疾病的综合治疗,尤其是腹腔镜下低位直肠癌保功能手术的基础及临床研究。主持、参与国家级、省级科研基金10余项。
医疗专长:从事结直肠外科临床工作26余年,专注于胃肠道肿瘤的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每年主刀手术500余台,尤其是腹腔镜下低位直肠癌保功能手术的基础及临床研究、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aTME)、结直肠癌腹部无切口手术。
柯嘉:作为生命的守护者和探索者,这些工作值得我们持续努力

我认为医学科研与临床工作相辅相成、共同促进。虽然现阶段存在两者可能脱节的声音,但其是否出现主要取决于临床科研工作者的定位和目标。
我们要尽可能发掘临床上难以解决又相对突出的问题,集中资源和方法找到操作或策略上的突破口并论证其有效性,进而升级原有方法、提升疗效。这一过程还能加深团队医生对疾病本质和客观规律的理解,这对临床技能的识习和团队发展都非常重要,并且最终获益的依然是患者。
科研工作重心在于创新,科研期间必然面临的挑战和失败更加需要我们坚定坚持和付出的决心。作为生命的守护者和探索者,这些工作更利于我们人生价值的实现,也值得我们持续努力。
专家简介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移植外科/小肠外科副主任(主持工作)。
科研成果:相关10余篇研究论文在Radiology等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
医疗专长:长期从事克罗恩病的外科治疗、各种原因导致的复杂腹腔感染、肠瘘、短肠综合征、肠梗阻的外科治疗,以及结直肠肿瘤的手术治疗,深入开展结直肠血管变异规律的研究。掌握肠道血管吻合重建、移植血管嫁接技术,能解决因各种原因导致的结肠和小肠重要血管离断或损伤问题。
兰平:努力培养一批来自临床、反哺临床的优秀的临床科学家

建好研究型医院,不仅要培养一批优秀的临床医生,更要努力培养一批来自临床、反哺临床的优秀的临床科学家。寄望各位青年医生秉承中山医的光荣传统,“立大志、做大事,争做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
专家简介
二级教授、一级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胃肠外科首席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国之名医“卓越建树”奖获得者、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南粤百杰”人才。
科研成果:取得40余项资金资助,在JCO、Cell Discovery、Mol Cancer、Microbiome、Biomaterials、Signal Transduct Target Ther.等杂志共发表论著300余篇,高水平论文收录180余篇。
医疗专长:从事结直肠外科临床和教学工作30余年,专注于结直肠癌及炎症性肠病的外科治疗,尤其是微创外科手术,每年主刀手术500余台,尤其擅长低位直肠癌的保肛手术、局部晚期或复发性结直肠癌、克罗恩病并发症以及溃疡性结肠炎的手术治疗。
练磊:医学的进步需要研究来推动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同时也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医学的进步需要研究来推动。
部分人认为:临床医生看好病就行了,不需要做科研。但大家要知道:我们目前掌握的医学知识和技能,恰恰是从前人坚持不懈的科研工作中得来的。临床和研究密不可分,很多的医学科研成果都源于临床问题,医生和患者乃至家属正是这些问题的提出者。因此,临床医生不必排斥科研,需要在每天的医疗工作中有意识地思考、学习和创新。我们不能说:因为昨天我们如何治病,所以我们打算今天、明天也如何治病。
诚然,不是每个医生都喜欢做科研,但临床医生应该努力探索怎样才能把病治得更好,让患者更多地免除痛苦、更快地康复、更少地花费等等,而这些正是临床与科研碰撞的开始。
专家简介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胃外科一区主任。
科研成果:研究方向为结直肠肿瘤以及炎症性肠病的治疗。主持9项省部级课题,获得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资助。在Gastroenterology、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等杂志共发表高水平论文86篇(第一/共一/通讯作者37篇)、中文文章26篇。在国际肿瘤相关会议中展示海报12次(ASCO、DDW、ASCRS,ASA等),会议口头报告2次(ASCRS、DDW)。
医疗专长:擅长胃肠外科常见病、疑难病的腹腔镜微创治疗,在胃癌、肥胖减重手术、结直肠癌、直肠癌侧方淋巴结清扫、遗传性肠癌、炎症性肠病、吻合口并发症的手术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及克罗恩病)的手术治疗方面有深入的研究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梁晓燕:现代临床医学本身就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

现代临床医学本身就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与科学研究不能分开。我们所做的一切临床的诊断及治疗都需要有证据,包括对之前回顾性数据的分析及动物实验研究的结果。开拓性的治疗和探索性的诊治也是按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的:证据及资料的收集,及时的总结,科学的判断,为下一步的治疗计划及方案寻求证据。
如我们曾遇到一个先后分娩了四个严重心脏畸形孩子的母亲,此前没有任何这方面畸形的报道。如何帮她诞下一个正常的孩子?为此,我们必须追踪她的家族史、查阅世界疾病基因库,对先证者的基因进行分析,对未知基因的细胞功能进行实验,进一步明确发现是突变基因对心肌细胞功能的产生影响,最后依托胚胎的基因学筛查获得一个正常的胚胎,让这位母亲分娩了正常的孩子。
因此,一名好的临床医生,一定是一个对科学信息保持高度关注、具有严谨的科研思维能力、坚持持续学习的好的研究者,或者是临床疾病研究的科学家。
专家简介
医学博士、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医学院妇产科学系教研室主任、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妇产生殖新生儿科首席专家、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生殖中心创始人及首任中心主任、广东省医学领军人才。
科研成果:2001完成广东省首例不成熟卵试管婴儿分娩,2012年国内首例单卵双胎卵母组织原位移植成功,2016年建立华南首家生育力保存库,2017年世界首例自体线粒体移植成功。2021年建立“广东省生育力保存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展了全国首例青春期前卵巢组织的冻存。2022年完成国内首例重度地中海贫血儿童采用自体冻融卵巢组织移植成功诱导青春期发育,领导建立国内首例儿童睾丸组织冷冻保存。
医疗专长:从事妇科内分泌及辅助生育40年。主攻高难度、反复试管失败及高龄助孕;卵子不成熟、卵子质量低下的助孕策略;地贫、肿瘤及严重免疫性疾病患者卵巢功能保护及生育力保存,及治疗所导致的卵巢功能下降的替代治疗;青春期内分泌疾病的诊治;闭经、月经异常,PCOS(多囊卵巢综合症)的诊治及绝经激素替代治疗及保健。
林宏城:临床和科研是相辅相成的

从事肛肠外科临床工作以来,我一直专注于结直肠肿瘤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以及肛肠盆底疾病的外科治疗。在我看来,临床和科研是相辅相成的,临床实践可以给科研工作带来灵感和方向,可以提供大量的临床数据和病例样本;而科研则是为了研究新的诊断、治疗方法,从而更好地服务临床。
作为一名临床医生,不仅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临床能力,也要发展自己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临床医生要做好科研工作,不能急于求成,要有持之以恒的信念,专注于自己的领域和方向,坚持不懈,不断探索和创新,最终一定会有所收获。
专家简介
外科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肛肠外科副主任。
科研成果: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高水平文章19篇。
医疗专长:擅长复杂性/复发性肛瘘、结直肠恶性肿瘤、以及直肠阴道瘘、直肠脱垂、骶前肿物等盆底疾患的诊治。掌握并熟练运用腹腔镜微创技术、TST以及STARR技术,2015年在国内外首创使用腔镜型切割闭合器经会阴入路的方式实现直肠阴道瘘的瘘管闭合,并写入2022年《直肠阴道瘘中国专家共识》。在国内最早开展组织选择性吻合器切除技术(TST)技术并取得良好效果,参与编写《中国痔病诊疗指南(2020)》。
刘贵华:源于临床的问题往往最具生命力

的确,临床繁重的工作和科研的挑战性,决定了临床医生从事科研会面临许多困难。但临床医生开展科学研究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源于临床的问题往往最具生命力,科研成果也通常源于长期临床工作的积累,或者深思熟虑后的灵光一现。
科学研究与临床工作并不冲突。临床医生进行科学研究,应切实扎根于临床实践,以临床问题为导向,从日常难题中提炼科学问题、从小做起、稳扎稳打、切忌喜大好功,日积跬步,以至千里。处处留意临床问题的“科研”价值,时刻突出科研的“临床”特点。做到临床以“服务患者、解除病痛”为己任,科研以“解决问题、服务临床”为目的。
专家简介
医学博士、博士后、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生殖中心副主任兼生殖男科主任。
科研成果:发表高水平论文55篇(第一或通讯作者36篇),主持各级基金项目10项。
医疗专长:从事男性不育的临床诊疗工作近20年,专注于研究少、弱、畸形精子症,无精子症的诊治,尤其擅长各种男科显微手术如显微取精等;还擅长反复流产的男方因素分析、试管婴儿助孕反复失败病例的个体化治疗、勃起功能障碍、早泄、慢性前列腺炎等常见男科疾病的诊治。
骆衍新:身边的故事不胜枚举

针对直肠癌的治疗困境,我院汪建平教授、兰平教授等带领团队深耕数十年,构建了完整的“保命又保肛”的技术体系,解决了一系列的临床问题,让全国各地、许许多多的直肠癌患者从中受益。
针对放疗损伤,王磊教授团队攻关近10年,系统地提出了损伤控制理论及外科干预新术式——“天河术”,让众多“痛不欲生”的患者重新回归社会,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身边的故事不胜枚举。研究型医生的魅力,就在于能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引领学科发展、并持续提高临床的服务水平和能力,身体力行为国家培养更多卓越的医学人才,最终为广大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专家简介
主任医师,外科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导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结直肠外科一区主任。
科研成果: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70余篇,获“广东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
医疗专长:胃肠道肿瘤,如胃癌、结肠癌、直肠癌的规范化外科微创治疗,尤其擅长低位直肠癌的微创保肛手术、直肠癌的侧方淋巴结清扫手术等,每年主刀直肠癌根治手术300例以上。
王怀明:希望越来越多的“研究型医生”可以做出高质量的科学研究

来六院十年,很庆幸有机会见证六院的快速发展。
感谢医院提供学术平台、全力推动“研究型医生”的培养,正如文卫平院长强调:“高质量的科学研究要能够将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于临床诊疗实践中,在临床发现科学问题,在科研中解决临床需求”。在临床工作和科学研究中,我也是依循这一思路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在放射性肠炎、胃肠道间质瘤、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等科室特色病种的诊疗过程中,我努力寻找诊疗的痛点和难点,在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领域均有所努力,很欣喜也很幸运,都能有所收获。
本次评选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评选指标的多维度。一应评选标准提示了临床需求和成果转化的重要性,也给我们年轻医生的成长指明了方向。希望越来越多的“研究型医生”可以做出高质量的科学研究,为广大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专家简介
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教务处副处长。
科研成果:在ACS Nano、Bioengineering & Translational Medicine、iScience、Clinical Science、Molecular Cancer Therapeutics、Colorectal Disease、中华外科杂志、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等杂志发表文章20余篇。主持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医学科研基金、中山大学临床医学研究5010计划项目青年培育项目、中山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等项目。
医疗专长:长期从事结直肠肿瘤、胃肠道间质瘤、放射性肠道损伤的临床与科研工作。尤其擅长消化道肿瘤(胃肠道间质瘤、胃癌、结直肠癌等)腹膜种植转移的全程管理和手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保肛保功能的手术治疗、胃肠道肿瘤的微创手术治疗。
王辉:成为具备临床和科研技能复合型人才

研究型医生是指既能从事临床工作、又能开展科学研究的医生,类似医学科学家,是具备临床和科研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研究型医生不仅能为患者提供优质的诊疗服务,还能为医学的发展及创新做出贡献。成为一名研究型医生并不容易,需要具备临床和科研的双重能力,以及对医学的热爱、执着和信心。以下是一些可能对大家有用的建议:
本科阶段就着手接触科研,培养科研习惯、寻找学术兴趣,尽量发表高水平的论文。可以通过参与导师或学校的科研项目,或者自己寻找感兴趣的课题进行探索。
临床工作中积极参与科研项目,以科研促临床,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可以通过阅读最新的文献,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和培训,与同行交流和合作,寻找临床问题和解决方案。也可以尝试申请各种科研基金和奖励来支持自己的科研工作。
寻找优秀的导师和团队,学习他们的经验和方法,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导师和团队对于一名研究型医生的成长至关重要,他们可以提供指导、支持、资源、机会和鼓励,当然,在尊重他们的意见的同时也要保持自己的思考和创新。
专家简介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结直肠外科三区主任。
科研成果: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及广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2021年度“十大原创研究领衔者”称号。在Advanced Materials、 Gastroenterology、Annals of Surgery、Advanced Science、Bioactive Materials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通讯作者论文40余篇,其中多项研究成果被NCCN指南引用。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实用新型20余项,并获得成果转化1项。主持/参与各级科技课题项目10余项。
医疗专长:从事肿瘤外科工作30余年,擅长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癌、阑尾粘液腺癌、胃肠间质瘤等复杂疑难疾病诊断和外科手术治疗。围绕结直肠癌、腹膜肿瘤开展一系列临床与基础研究项目,针对肿瘤细胞减灭术、腹腔热灌注、全身化疗等多个方面,开展生物材料、肿瘤基因、肠道微生态、影像组学等一系列研究。
吴小剑:解决临床“卡脖子”难题,时不我待

我们应聚焦临床“卡脖子”难题,尝试探索出能够有效解决临床痛点、显著改善诊疗现状的疾病诊疗新技术或者新方案。
专家简介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副院长。
科研成果:主持国家863计划、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广州市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等重大课题;代表文章发表于LancetGastro & Hep,Advanced 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 等国际知名期刊。
医疗专长:致力于局部晚期和复发性结直肠癌、炎性肠病外科治疗的临床和研究工作,(1)在国内牵头开展局部晚期直肠癌新辅助治疗新模式(FOBEAR方案)并推广应用,获2020年“中国星火计划最佳临床实践”;研究成果被2014版美国结肠癌NCCN指南引用并指导临床实践;(2)于国内率先开展手辅助腹腔镜克罗恩病系膜扩大切除术和改良二期溃疡性结肠炎手术,牵头制定了《中国溃疡性结肠炎外科治疗指南》和《克罗恩病肛瘘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意见》等行业规范。
张剑威:为患者解决问题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在肿瘤专业耕耘十余年,深知我们离“攻克肿瘤”的目标还很遥远。时至今日,肿瘤已成为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虽然肿瘤相关研究进展迅猛、治疗手段日新月异、治疗疗效也在逐步提高,但总体而言远不够好,对于肿瘤的治疗,尤其是一些晚期肿瘤的治疗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我们需要去研究、去探索更好的治疗方法,去改变旧局面,创造新标准。
一名优秀的医生,应该具有分析和总结的能力,具有研究和探索的能力。临床实践中,要兼顾临床治疗与科学研究,做一个研究型医生。临床与科研相辅相成,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用科学的方法研究问题、寻找答案。我们的终极目标应该是为患者解决问题,一直以来,我们也是这样做的。
专家简介
副主任医师,肿瘤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肿瘤科副主任。
科研成果:主持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参与各级项目课题10余项,多项临床研究项目被NCCN国际指南引用。在国际及国内各大肿瘤学术会议,如ASCO、ASCO-GI、ESMO、ESMO-Asia、CSCO等,口头报告及壁报展示10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20余篇。
医疗专长:长期从事消化系统肿瘤的诊治,擅长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肺癌等常见肿瘤的化疗、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等内科治疗。在消化系统肿瘤的新辅助治疗及晚期肿瘤姑息支持治疗等领域有丰富的临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