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队日记:患者竖起大拇指,战场上的生日会
六院在行动
阅读:

       “第一场战斗”后,“病床上的患者对我们竖起了大拇指”
 

       1月31日上午8时,我院护理组所在的第五护理小组首次进驻病区。
 

       据我院外科刘爱红护长介绍,从1月30日开始,医疗团队正式接管了汉口医院呼吸三病区,该病区目前有60多名患者,30日上午刘爱红护长首次探营时,发现无论是医护人员还是患者都对我们的到来非常高兴。病区原有护理人员20多人。他们已经连续高强度运作一个月没有休息了,有的护士快要崩溃了,支援医疗队的到来让他们可以缓一口气。患者们问我们从哪里来?得知来自广东,他们都纷纷竖起大拇指,精神为之一振。

 

 

       进入隔离病房后,队员们与上一班的夜班战友一同轻声巡视病房、熟悉病人情况、危重病人重点交接。第一次接班,大家心里都有些忐忑,但队员们凭着专业素养还是迅速冷静有序开展了4小时的工作:熟悉治疗室环境、及时遵医嘱予病人输液治疗,检查药物、熟悉医嘱系统和护理记录系统、定时巡视病人、记录生命体征、及时满足病人需求等。医疗队还特别收拾整理治疗室和办公室环境,感控战友用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护目镜、清理医疗废物,确保清洁交给下一班的战友。
 

       仅仅一个早班,医疗队一行16名医护人员就为患者换了近两百个液体瓶,加药、输液,几乎没有喘口气的时间。由于没有清洁工或者勤杂工,大家基本上都是一人身兼数职:既是护士,又是护工;既是清洁工,也是心理咨询师,除了做好护理本职工作,同时也做好后勤工作,及时清理杂物降低感染风险,对于医械工具严格做好消毒。
 

       刘爱红护长说,一方面护理小组非常注意做好患者的心理安慰工作,给予他们鼓励和希望,这样可以更有助于病情的康复,另一方面,医护人员本身的保护工作也要做好。从中午12时交班后,每一个人脱去层层防护服都要20分钟,全部班次脱完约要两个小时,在这过程中,每一个人严格执行防护流程,一步都不能错,大家互相监督。
 

       从汉口医院到酒店仅有6公里,而医疗队12时交班后做好后期工作,回到酒店已经是下午2:30了。回到酒店进大门前,由我院姚麟副院长和胡浩副处长为大家做消毒喷洒,再进房间洗漱半小时以上。郅敏主任医师帮忙热饭,保证口粮。战役刚刚开始,我们都鼓足劲头干,希望看到越来越多的患者笑着康复出院。
 


 

       战友们相互在防护服外面写上名字,进入缓冲间前,彼此紧握着手,给对方力量:加油,必胜!

 

       特殊的集体生日会——祝最可爱的你们生日快乐!
 

       晚上6点半,第二批广东赴湖北医疗队的几名医护人员一同度过了一个特殊的生日。

       原来,近日恰逢我院副院长姚麟、护师孙小玉和护士刘贺芳的生日。姚麟得知后,便邀请整个医疗队里近日过生日的队员们参加集体生日会。
 

       孙小玉和刘贺芳都是90后,31日早上是他们第一次进入隔离病房,排班时间为早上8点至中午12点。“我们起床后不敢喝水就到医院。刚到时,心里也很紧张,但进入病房后,发现病房环境没有自己想象得那么糟糕。”孙小玉说,值了4小时班,心中感触良多。“有一位30岁左右女性患者在打电话时情绪很悲伤,我们作为医护人员,看在眼里,心里也很感慨,但是我们不能哭。”孙小玉告诉患者,自己是从广东来的,全国各地都在一起抗击疫情,鼓励她要有信心。

       在孙小玉和同事们的安抚下,患者情绪逐渐稳定下来,“她向我们表达了感谢,谢谢我们不远千里援助武汉。”
 

       95后的刘贺芳是全队里头年龄最小的。他表示,自己值了一次班才明白为什么一班只安排4小时,“工作量很大,还穿着厚厚的防护服,超过4个小时人会受不了的。”

       两人年纪不大,却有担当。孙小玉说,在疫情面前,医务人员是义无反顾的,“职业使命感告诉我们一定要来。”
 

       戴着口罩唱起生日歌,特别的日子,特别的心情,既是为队友祝福,更是对自己打气。此刻,白衣天使们许下一个共同的生日心愿:“疫情过后,大家都能摘掉口罩呼吸最清新的空气。希望所有人健康平安!”
 

       百忙中抽出短暂一刻后,晚上7点半,护理小组继续开会讨论当日工作流程,梳理探讨,发现并解决问题。“第一战”体验,大家感知到本院与当地的护理流程与工作方式稍有不同,但是相信通过重新划分调整,梳理清晰实行责任制护理,日后工作将会更加默契。

接下来可谓每一天都是“战役”

但我们绝不会被击败!

为这群最可爱的人儿加油!